南粤全媒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76|回复: 0

淮海战役:决定战争胜负岂止武器和兵力

[复制链接]

162

主题

163

帖子

67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73
发表于 2021-6-21 00: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徐州古称彭城,简称“徐”。它位于黄河与淮河之间,地处南北战略要冲,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又处于津浦路和陇海路交汇点,因而素有“五省通衢”之称。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视徐州为南京、上海、杭州的屏障,在周边铁路沿线陈设重兵,防止人民解放军南下。这决定了徐州必然会成为战略决战时期国共双方争夺的焦点。而淮海战役正是以徐州为中心展开的。
淮海战役:决定战争胜负岂止武器和兵力-1.jpg (一) 淮海战役:决定战争胜负岂止武器和兵力-2.jpg


1948年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之后,人民解放军发起了伟大的战略决战。辽沈战役是战略决战的首战。

淮海战役:决定战争胜负岂止武器和兵力-3.jpg

1948年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这不仅沉重打击了国民党部队的士气,而且使得敌我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人民解放军人数达到310万人,在数量上首次超过了国民党军队的290万。这对于全国的解放具有重要的意义。

辽沈战役胜利后,东北解放区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巩固的后方,东北野战军也成为全国性的战略机动部队。在这种背景下,为了防止华北的傅作义集团南逃,在辽沈战役结束后的第4天,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及部分地方部队,于11月6日发起了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决定战争胜负岂止武器和兵力-4.jpg 粟裕(中)在淮海战役中
淮海战役的发起过程,实际上也是我们党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的生动写照。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最初计划是让华东野战军一部南渡长江,进入国民党统治区心腹地带,进行游击作战。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兼代政治委员粟裕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设想,建议华东野战军主力由鲁西南出苏北,组织淮海战役。他认为歼灭国民党主力于淮河以北,可以更好地为之后的渡江战役创造条件。粟裕是当时的第一线高级指挥员,年仅41岁,曾指挥过黄桥战役、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等著名战役。对于粟裕的建议,毛泽东十分重视。毛泽东及中央其他领导在征求刘伯承、陈毅等人意见之后,同意“目前粟裕兵团(一、四、六纵)的任务,尚不是立即渡江,而是开辟渡江的道路”。同时,决定与国民党军队在徐州一带的主力兵团展开决战,指出:“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对于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作用,毛泽东进行了这样的评价,他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当时,国民党部队主要集中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和津浦路沿线,呈“十”字铺开,由国民党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指挥。刘峙节节败退,蒋介石只好调任东北“剿总”副司令杜聿明任徐州“剿总”副司令,代替刘峙指挥部队。
淮海战役:决定战争胜负岂止武器和兵力-5.jpg

淮海战役总前委合影(从左至右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为了牵制和消灭徐州之敌,10月11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的给华东野战军的电报中,曾初步提出了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当时的目的是开辟苏北战场,使山东、苏北连成一片,因而被称为“小淮海”战役。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淮海战役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发展成为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为此,中央军委调动了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两支大军,以及地方武装,共60余万人投入战斗。为了加强领导,“统筹一切”,11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敌委员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

淮海战役前夕,国民党守军虽然在人数及武器装备方面居于优势,但是,从战争的总体趋势来说,却是每况愈下,形势发展越来越有利于人民解放军。对此,时任徐州守备指挥官的中共秘密党员张克侠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徐州此古彭城旧地,忆昔楚汉在此一战,决定了雌雄何等意味。四面铁路仍不通,而大战似尚未揭幕,但在形势下,已逐步走入‘垓下’,虽非最后之围,却成了个孤岛。”
(二)


淮海战役自11月6日开始,共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自11月6日至22日,其作战重心是歼灭集结于新安镇、阿湖一线的黄百韬兵团。黄百韬第七兵团约10万人,最初这支部队驻扎在运河以东新安镇。战斗打响后,该部队已撤出新安镇,向徐州西逃。恰在此时,中共地下党员、国民党第3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和张克侠率部2.3万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为华东野战军直插徐州东郊地区、截断黄百韬兵团后路创造了条件。当黄百韬兵团被迫撤到碾庄时,各路解放军已对其完成包围之势。19日,华东野战军强攻碾庄守敌,22日全歼第七兵团。与此同时,中原野战军也于15日攻克了宿县,彻底切断了徐州守敌向南撤退到蚌埠的退路。这样徐州守敌就成了一支身陷重围的孤军,危机四伏。
淮海战役:决定战争胜负岂止武器和兵力-8.jpg 淮海战役战略示意图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自11月23日至12月15日,其作战目标是歼灭黄维兵团。黄维兵团共12万人,是蒋介石嫡系部队中的精锐之师,其中第18军号称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为了挽救黄百韬兵团,蒋介石命黄维兵团由驻马店出兵。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11个纵队,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按照“围三缺一,网开一面,虚留生路,暗设口袋”的作战方针,协同作战,于25日将黄维兵团围困于双堆集地区。12月6日至15日,解放军发起总攻,全歼黄维兵团,并俘获黄维。黄维兵团被围困和歼灭,使徐州的杜聿明集团彻底失去了希望,被迫南撤突围,在这个过程中,华东野战军加紧围击,最终将这支30万人的部队围堵在陈官庄地区,为之后合围歼灭创造了条件。淮海战役第三阶段,自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作战目标是歼灭杜聿明集团。在陈官庄地区包围了杜聿明集团之后,鉴于平津战役已经打响,为了防止华北傅作义集团逃窜,淮海战役前线部队一度暂停对杜聿明集团的进攻,采取政治攻势,劝其投降。待平津战场完成对傅作义集团的分割包围之后,1949年1月6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于1月10日全歼杜聿明集团,生俘杜聿明,胜利结束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决定战争胜负岂止武器和兵力-9.jpg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历时66天,共歼灭敌军55余万人,是三大战役中唯一的人民解放军在总兵力少于国民党军队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约60万兵力,打败80万国民党军队,创造了中外军事史上的奇迹。这使得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基本获得解放,并同华北解放区连成一片。对于淮海战役,毛泽东十分赞赏。他对前线指挥员们说:“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1949年1月17日,他在为中央起草致中原、华东两野战军首长和全体同志的贺电中指出:“淮海战役既然消灭了南线国民党军的主力,这就奠定了你们渡江南进夺取国民党匪巢南京,并解放江南各省的巩固的基础。”

淮海战役之后,国民党军队从此再也没有充足兵力部署长江防御,这为之后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扫清了障碍。
(三)


当淮海战役胜利在望之际,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及部分地方部队共100万人,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联合发动了平津战役。

1月31日,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三大战役也就此取得最终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得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对此,毛泽东给予了很高评价,他说:“辽沈、淮海、平津三战役以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已被消灭。国民党的作战部队仅仅剩下一百多万人,分布在新疆到台湾的广大的地区内和漫长的战线上。”

波澜壮阔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不仅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其中,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历时最长、歼敌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其间,解放区的人民群众给予了积极支持。特别是,经过土地改革后,广大农民翻身做主人,支前积极性十分高涨。据统计,淮海战役期间,参加支前的民工累计达到543万人,他们共向前线运送了1460多万斤弹药、9.6亿斤粮食等军需物资。在这个过程中,唐和恩和他的小竹竿的故事广为流传,很有代表意义。
淮海战役:决定战争胜负岂止武器和兵力-12.jpg 唐和恩
唐和恩是山东莱阳西陡山村的一位农民,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他报名参加支前小车运输队,随军转战,先后参与多个战役的支前工作。支前路上,他和队员们风餐露宿、昼夜兼程,宁愿自己受冷挨饿,也要保证将所运送的粮食、弹药丝毫不差地按时交给前线战士。支前任务紧急,路途遥远。为了便于行走,从家乡出发时,他随身带了一根1米长的小竹竿。每到一处休息时,他都会在小竹竿上记下所经村镇的地名。据之后统计,他的支前行程共3000多公里,小竹竿上共刻了山东、江苏、安徽等省88个城镇村庄的地名。淮海战役胜利后,他被评为特等功臣,荣获“华东支前英雄”称号,他所在支前运输队也被评为“华东支前模范队”。他随身所带的小竹竿,是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前线的历史见证,生动反映了人民群众为解放战争胜利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淮海战役:决定战争胜负岂止武器和兵力-13.jpg 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用小推车运送物资
人民群众对前线的支援,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毛泽东深有感慨地说:“为了战争的胜利,农民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啊!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援,我们要想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2月13日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再次强调:“淮海战役就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我们要好好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三大战役后,在人民解放军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解放战争的全国性胜利指日可待。当时,国民党的兵力虽然尚有200多万人,但在战略上已经失去了有效的防御能力。而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则已经发展到350余万人,在力量对比上占有巨大优势。这都为全国性胜利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来源:学习时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南粤全媒论坛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72783714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admin@oocid.com

GMT+8, 2024-4-26 13:16 , Processed in 1.194336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